编辑推荐语:
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思维模式,是塑造中国人民浓厚的家国意识、铸就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国家认同教育一个重要的思想源泉。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从儒家大一统思想中汲取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将儒家大一统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大一统思想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研究》
作者:孙树芳
责编:蒲浩
定价:65.00元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绪论(节选)
……
大一统思想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思维模式、中华文化特有的价值理念。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文化心理结构,塑造了中国人民浓厚的家国意识,也铸就了5000多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和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面对国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大一统思想提供了各民族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在某个时期虽然出现过分裂,但仅仅是历史的一瞬间,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世界上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压迫欺凌过中国。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瓜分大祸,大一统思想成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奋勇向前的源泉和动力。孙中山曾经说过,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支撑中华民族历经劫难、披荆斩棘向前发展的正是大一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式,大一统已成为维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心理的政治前提。
大一统思想是儒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在大一统思想出现以前,对于天下是否应“定于一”,存在着各种主张。孔子面对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笃信“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认定终将出现“一匡天下”的政治局面,高度评价齐桓公的统一大业。孟子针对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果断地回答“天下定于一”。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国家的体制和趋势都有鲜明的论述和主张。《尚书·禹贡》和《周礼》等儒家经典也对未来国家进行了建构,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思想主张未能付诸实践,但却成了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君主的重要思想武器。大一统思想历经三皇五帝及先秦时期,在秦朝时已基本成形,至西汉中期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大一统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从思想演进的过程看,《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一以贯之,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思想指南,成了中国人民争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锐利思想武器。
大一统思想在孔子等儒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经秦汉直至近现代不断得到传承弘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历久弥新。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真正践行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的优秀战士,许多卓越领导人也在这个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破坏和分裂祖国的行径和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不断推进祖国的统一进程。邓小平在回答“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的问题时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以教育“时代新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这正是本书之旨归。
内容简介:
《儒家大一统思想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形成的源流——大一统思想的原初形态、先秦儒家对大一统思想的阐述、《春秋》三传中蕴含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对大一统思想的建构、儒家大一统思想成型后的完善与创新;论述了儒家大一统思想对治国理政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所在以及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
孙树芳,山东乳山人。1982年至1986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历史学学士;2005年至2008年,山东大学法学专业学习,法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有《剑与火: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专著,在《学术论坛》《理论视野》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撰稿:蒲浩
编辑:饶俊思
审核:余晖